| 
 “十年磨一剑”的《繁花》在导演王家卫的执导下成为过去一年在公众银幕上最为人所乐道的作品,而剧中这位没有姓名和过往的“爷叔”,用甚至无需言语的眼神戏打动无数观众,成为很多人心中最具分量的灵魂人物。  
  
 90岁的游本昌在《繁花》中的表现宛如定海神针,每个眼神、每个细节都展现出他深厚的表演功力,令人为之拍案叫绝。 
图源:中国新闻网 
  
 从济公到爷叔,中新网给游本昌的评价是“刻进中国孩子DNA里的『活神仙』”。 
 
但曾经,他却也只是被人知《济公》但不常被提起的“游本昌”。 
  
  
 “出家无家,一烧白了。”  
 说这话的人,将自家老宅烧了个干净。从此,世间再无李修缘,只剩和尚名“济癫”。 
 
“一半脸儿哭,一半脸儿笑,是哭是笑只有我知道。”  
 说起游本昌与济公的缘分,大概是命中注定。 
 
自小被人断言活不过13岁的游本昌,6岁时就被父母送到上海法藏寺出家,为的是能躲过这一劫。 
 
后来回归俗世生活,他便入了上海戏剧学院,开始了演员生涯。 
 
  
 年轻的游本昌并没有多幸运,大把的青春时光都是在剧院里跑龙套。 
 
即便从未被赏识,但他仍“随时准备着”。 
 
 
谁曾想,这一准备,便是半生。 
 
52岁那一年,他遇到《济公》。这是他第80个角色。 
 
虽怀才不遇,但游本昌却因为骨子里对表演的深爱,而从未放弃。 
 
“要热爱自己心中的艺术,为它可以付出生命,但是绝不可以爱艺术中的我。”  
 
他曾演一俄国老农奴,不打眼的角色,他当主角来准备,原著19部中译本全读完,又去看解读。最后设计成“瞎一只眼,瘸一条腿”的形象。 
 
演完,导演评价:“经典龙套”。 
 
这就是游本昌,“演济公前的三十年,这79个角色,我都没有轻视过”,他将其归为因果关系,看作是一场修行。 
 
  
 其实《济公》并不是在游本昌这个版本才开始的。 
 
游本昌说:“在我的济公之前,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就有了济公了,那位演员叫尤光照,就是那么胖”。 
 
末了他用一句点透:“所以我说呀菩萨是无相的。” 
 
  
 是啊,“佛本无相,以众生相为其相”,而游本昌演活的“济公相”,成为大家心中的经典。 
 
济公其实并不好演,看似是一个“五荤都用,全都不戒”的和尚,但大智若疯,似醉似醒,实在难以把握尺度。 
 
多一分,便全错,少一丝,便无意。 
 
游本昌却演得出神入化。 
 
  
 他曾向一位年轻演员传授经验:“情动于中,而形之于外”,“心中有佛、众生、人民、小孩,我觉得要向小孩学习高兴、学习快乐”。返老还童,这般自得,这般洒脱。 
 
 
 我们总以为《济公》是长篇制作,其实1985版的《济公》仅有6集。 
 
游本昌凭借对济公的执念,曾自掏腰包筹拍《济公活佛》,但因资金有限,也只拍了2集便作罢。 
 
 
 但因一个机缘点拨,让他决心要坚持下去。 
 
那是《济公》在海外播出时,游本昌作为演员代表访问新加坡,有位华侨激动地攥着他的手:“游先生,我们太感谢你了!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英文教育,自从看了你的济公后,就开始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了!” 
 
他忽然觉得“活着的意义被放大。” 
 
 
 1994年,他孤注一掷再拍《济公游记》,后来又把钱全投拍《游先生哑然一笑》,奈何最后全都赔了进去。 
 
游本昌也叹笑自己的命运起起伏伏。 
 
  
 济公之后,他遇到了另一个重要角色——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与济公颇有些渊源。当初弘一大师落发出家的虎跑寺,正是济公圆寂之地。 
 
而后来,他们的缘分又因为游本昌而变得更深。 
 
  
 2009年,游本昌剃度出家,说是为体会角色,他将所有心血都浇灌在话剧《弘一大师:最后之胜利》上。 
 
 
 可这出话剧,起初都没法商演。于是便不卖票,有心人看见便再叫其他人来看,第一年只演了3场,第二年演了7场......冷清四年后,开始走向港台及海外,如今已义演超百场。 
 
 
 弘一大师圆寂时只留下四字“悲欣交集”,一生概括,去时惦念,死时无怨。 
 
游本昌在谈到济公与弘一大师的相似之处时说的:“济私,烦恼重重;济公,其乐融融”。于是便将自己的身与心、魂与魄都将附在角色上,献给舞台、留给观众。 
 
  
 三个人,两出戏,一段佛缘。 
 
如今九十高龄的游本昌,半生龙套半生角,再次凭借《繁花》里的“爷叔”让众人看到他的精湛演技,并再一次获得“终身成就艺术家”的荣誉,播下文艺的种子,收获一路花开、一路芬芳。 
 
 
 游本昌的一生曾被很多人认为像“疯了”一样,晚年赔光家产却也红遍大江南北,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也许他是真的“疯了”,但这却是一位老艺术家的坚韧和追求,也是他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 
 
不妨用他曾说过的一句来应对流言:“不争一日之短长啊,要一直干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