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素可泰王朝至今,泰國歷朝護持佛教文化的傳承脈絡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上趣 發表於 2023-5-12 11:05:19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上趣 於 2023-5-12 11:06 編輯



2019年5月2日泰國「世界日報」標題「世界佛誕周盛會 官方、佛教團體12日舉辦」報導:

佛誕節是世界重要的佛教節日,泰國曼谷每年都舉辦一系列大型宗教活動,膜拜佛祖、弘揚佛教。今年的「世界佛誕周盛會」是曼谷第35年舉辦的佛誕周活動,預計將有來自國內外數10萬佛教徒參加盛會,其中一個重要活動是舉行68位民眾集體剃度,藉以崇敬釋迦牟尼佛祖,並功德迴向以崇慶詩琳通公主殿下華誕。

由此得知,佛誕節是泰國4大佛教節日中最重大的佛節,由於是紀念釋迦牟尼佛陀誕生、悟道和涅槃在同一天的日子,今年特別禮請王妹詩琳通殿下代表第10世王陛下,駕臨大皇宮玉佛寺,主持圍繞玉佛寺大雄寶殿巡燭儀式,即持香燭圍繞供奉玉佛的大雄寶殿3巡,心中默念佛經祈禱,成為泰國佛教善信獨有的傳統禮佛實踐。



從湄南河遠觀玉佛寺


泰國男子一生至少出家1次的傳統習俗,可以追溯至素可泰王朝5世王利泰(Thammaraja Luthai,1354-1376)統治期間,至於出家時間長短則可隨個人意願決定。基本上,大多數泰男會在寺院修行短期出家生活,然後再捨戒還俗,而這種短期出家為僧的傳統實踐,自古即被泰人視為具有報答父母養育恩情的迴向功德,可以消除個人業障與累積來世功德,並可在寺院修習佛法、律儀、語言文字(泰文及巴利語等)、歷史與道德薰陶和各種必要禮儀的機會,因此經過這種短期出家還俗後的男子,更能受到親友及社會的尊重與認可。


泰國是一個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國家,泰族自公元13世紀中葉正式建立素可泰王朝起,即致力弘揚斯里蘭卡大寺派上座部佛教,素可泰王朝之後的阿育陀耶王朝、吞武里王朝,以迄現今的卻克里王朝,各朝亦以斯國大寺派上座部佛教為主流信仰,並戮力落實僧伽制度,加強僧眾教育,廣泛編集經典及提倡巴利語教學研究等佛事工作。


素可泰王朝時期

斯里蘭卡大寺派佛教僧團被迎至素可泰後,由於國王室利因陀羅鐵(Sri Intratit)積極支持而獲得快速發揚,造成泰人信仰而出家者日漸增多,故而需要建立僧團管理制度。佛陀住世時,僧團本有律制,但後來佛教傳佈地域漸廣,並擴及不同地區和國家,因而便有所謂「隨方俗」的見解。為了適應各地不同民情,佛教律制便相應具有彈性。因此,泰國僧團管理制度自素可泰第3世國王藍甘賢(Ramkhamhaeng)開始,特設由國王加封的「僧爵」制度,以便職掌管理僧團事務。


素可泰王朝第5代國王利泰(Lethai)精通佛學、哲學及天文等領域,曾引證多種佛教經論及註釋,撰成一部佛學名著「三界論」,書中詳述所謂「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的佛教世界觀,及眾生因果善惡業報所招感三界苦樂的佛教人生觀和宇宙生命觀。利泰王即位後翌年(公元1362年),特別禮請斯里蘭卡僧領擔任自身的傳戒和尚,並捨身出家度過一段修行生活。此舉成為泰國歷史上在位君王剃度出家的首例,不僅開啟日後歷代泰王短期出家的慣例,進而對泰人起了示範作用,並影響後世泰國男子一生至少進行一次短期出家,以便接受道德教化的佛教習俗。


阿育陀耶王朝時期(亦稱大城王朝)

當素可泰王朝國勢衰微後,在南方以烏通(Uthong)為根據地的另一股泰族力量日益茁壯,公元1350年烏通王在「阿育陀耶(梵語意為「堅不可催」)」以「拉瑪鐵波底(Ramadhipati)」為王號正式晉位,至此與北方素可泰王朝形成對峙之勢。考據佛教歷史及出土古物得知,在阿育陀耶(大城)這片泰國中部區域,早期曾是孟族建立的堕羅缽底、爪哇的室利佛逝及柬埔寨吉蔑族的羅斛國等三個時期之勢力範圍,因此曾受到早期傳入的上座部佛教(堕羅缽底)、大乘佛教(室利佛逝),及大乘密教與婆羅門教(羅斛國)等宗教影響,所以阿育陀耶王朝立國初期,出現大多數居民仍信仰不同部派佛教的紊亂現象。


阿瑜陀耶王國王宮,太陽宮


16世紀初,葡萄牙為在泰境取得商業特權,於是藉由其軍事優勢進行威嚇,公元1516年暹葡兩國締結條約,允許葡人在泰國自由居住,並開放大城、北大年、洛坤等處為通商口岸。葡人在暹深耕經營90年後,葡萄牙天主教傳教士石奎拉(Balthazar de Sequeira)於公元1606年從緬甸坦沙里到達大城,這是天主教士來泰的最早歷史記載。隨後,荷蘭勢力亦繼葡葡牙而來,公元1664年荷蘭派出海軍封鎖昭披耶河口,致使泰國對外貿易陷於停頓,荷蘭更迫使暹羅簽訂不平等條約,要求荷人享有經營泰國獸皮出口專利權,泰國商船不得聘用華人及荷人在泰犯罪享有治外法權等特殊權利。


17世紀中葉,那萊王在位期間(公元1657年至1688年)欲藉法國勢力抗衡荷蘭,因此特予法國傳教和貿易特權,法人傳教士甚得泰王特別禮遇,在泰境內得以自由傳教,建設教堂、學校、醫院等,因此在公元1676年,大城出現第一所由法國天主教會辦的學校,招收一百名泰國學生,並成立「十字架信徒會」廣泛吸收女性信徒。然而隨著那萊王駕崩之後,繼位者帕碧陀羅闍(Pra Phetraja)對法國威脅勢力深感不安,於是開始對在暹法人採取行動,大肆捕殺境內的法國傳教士及其他天主教徒,掀起一股全民排法運動,也確保佛教徒在泰國不被外國勢力迫害及排擠的超然地位。


吞武里王朝時期

公元1767年華泰混血將軍鄭信(Phya Taksin)率兵打敗緬軍並建立吞武里王朝後,對於被緬甸在大城陷落時期,遭受到破害的佛教徒及佛教文物積極進行復原工作。鄭王下諭要求在戰亂期間奔走各處避難的流落僧人,全數回歸到原來佛寺,並給與各種資源協助;另聘請有德學的高僧來吞武里王都安住,冊封僧爵及職務以推行弘法工作,並淘汰不良出家僧眾及鼓勵優秀僧人。鄭王亦協助蒐集於戰爭中散失的巴利三藏及各類經典,如有缺失不全者,便求助柬埔寨等國予以抄寫補齊。



華泰混血將軍鄭信(Phya Taksin)


公元1778年鄭王派兵征服永珍後,迎回一尊翡翠玉佛,即現今供奉在泰國大皇宮玉佛寺內的鎮國之寶。經查考由一位泰僧用巴利文撰寫的「玉佛傳」記載:


約在佛滅度後4百年,由印度龍軍論師以7塊翡翠綠玉雕造,高60公分,寬48.3公分,在頭、肩、腹、膝等部位,內藏9粒佛陀真身舍利。

這尊玉佛在南印度供奉約1千年,之後玉佛被一位戰敗王子帶著逃往斯里蘭卡,再獻予斯國國王供奉。公元十三世紀,斯里蘭卡上座部佛教傳入泰國,斯國王便將玉佛贈予素可泰王朝。其後因泰境內長久戰亂,人們對於玉佛及其相關歷史都已淡忘,直至公元1433年在泰北清萊一座被雷擊的寶塔中,因佛身上一片貼金脫落,現出燦爛玉質而被發現,當時清邁王便將玉佛迎至南邦供奉,及至公元1468年又迎至清邁一所佛寺,再於1551年移至琅勃拉邦,又經過33年後,因懼緬兵入侵,遂將玉佛遷移至永珍供奉。


卻克里王朝

公元1782年吞武里王城發生叛亂,鄭王心腹昭披耶卻克里將軍被部眾擁立稱王,成為今日卻克里王朝開國君王:拉瑪1世(Rama I, 1782-1809)。拉瑪1世即位後,除了藉由武力開疆拓土保衞國家,致力打造曼谷重現大城王朝榮景之努力外,亦不遺餘力地推動佛教復興工作,首先是重新建立僧伽制度,發佈一系列針對僧人紀律的宗教法規,諭令恢復過去被鄭王革職的僧王,重新委任多位高等僧伽尊長管理僧團,並強調國王有護持僧團的責任,積極運用王權公布近10道敕令,要求比丘們須忠實地宣揚佛法和守持戒律,要求所有比丘要隨身攜帶身分證明,同時亦載明比丘犯根本戒時,須遭擯棄驅逐罪及懲罰還俗或服勞役等規定。


拉瑪4世蒙固未即王位前,曾為比丘27年,除潛心修學佛法,深入三藏及各種註釋外,並精通巴利語、梵語及英語等,為了改革佛教提倡嚴格戒律,遂於1829年創立「法宗派」,要求僧眾必須潛心研讀佛經,具備學習和翻譯巴利文經典的能力,同時規範僧人須嚴守衣著、儀式及不持金銀等戒律,居士則須按規供養僧人。蒙固國王認為,學習佛教經典比打坐禪修更為重要,因為禪定是無法捉摸,而巫覡之術更是虛幻,只有經文和戒律才是佛教正道。



拉瑪4世


泰國富有學院風的佛教部派「法宗派」,雖然僧眾人數較少,但其路線高端且專攻菁英,而原有大多數不屬於「法宗派」的舊僧團則被稱為「大宗派」,但人數眾多而流派龐雜且雄踞民間。泰國貴族佛教的「法宗派」和草根佛教的「大宗派」分流近二百年後,兩派僧眾與信徒人數的比例約為1:16,雖然「大宗派」人數遠較「法宗派」為多,但後者卻長期占據泰國佛教界高層,在高官權貴等精英階層中占有優勢,現今第20任僧王「頌德帕摩訶穆尼翁」即相承自「法宗派」一脈。


拉瑪5世朱拉隆功大帝在位期間,對於護持佛教同樣不遺餘力。5世王於公元1888年委託在「法宗派」母旺尼域寺出家的王弟金剛智領導編修巴利三藏,將原先的古柬埔寨文字改為泰文字母,並參考斯里蘭卡及緬甸的巴利文寫本校訂,最終編成39冊,印刷1千部,不僅成為南傳佛教國家,更是世界上出現最早及最完備的巴利三藏印刷紙裝版本(此前逾1,900年間的「巴利三藏」均以貝葉為載體裝幀流傳)。朱拉隆功國王陸續於公元1890年及1893年諭令,在曼谷大舍利寺及母旺尼域寺分別成立「大舍利學院」及「皇冕學院」,各自做為大宗派及法宗派修習高級巴利語及高級佛學的研究中心,後來這兩所學院亦於拉瑪9世蒲美蓬期間,分別改制為「摩訶朱拉隆功佛教大學」及「皇冕佛教大學」,其等就學資格限為比丘和沙彌,做為培養與發展高等僧伽教育的最高學府。


泰國比丘尼及沙彌尼的傳承制度早自19世紀初已斷絕,但有一種長期或終生受持八關齋戒的學法女,亦得接受剃度,身著白衣(並非袈裟,是一塊長條白布披裹在身的形式)且可寄住佛寺內,聆聽住持或耆德比丘的教誡,同時可接受信施者供養,這種特殊的修行實踐可說是南傳比丘尼制度斷絕傳承後,另為女子出家闢立的一種方便形式。


泰國王室及政府高層為了傳承佛教文化及落實佛教精神,不斷呼籲泰民要踴躍參與政府機關與佛教機構主辦的佛節活動,其目的是希望藉由禮佛儀軌為國家的順利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家庭幸福祈福,希望泰民多去寺廟齋僧、拜佛、聽經,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認真持戒和奉行佛陀教導,切實做到諸惡莫作與諸善奉行的境界,自然達到國家穩定與社會和諧,成就王室與政權歷久不輟的長遠目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4-20 10:11 , Processed in 0.129689 second(s), 42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