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枝笔,可以是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我重复走出的是什么样的人生线条?」 ——石晋华自述
台湾当代艺术家石晋华日前因车祸不幸突然意外身亡,享寿60岁。艺术界得知此噩耗,无不表示惊讶愕惋,作为曾经多年接触、报道石晋华艺术的媒体平台,佛图网对此也深感惋惜。
在长达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石晋华成就了他在亚洲当代艺术进程中,无可取代的观念行为艺术实践与历史地位。佛图网也曾多次为石晋华策划线上专题展览,让更多人认识这位用“铅笔”走出不同人生的伟大艺术家。
石晋华是台湾少数观念行为艺术创作者,佛教让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出口,在作品中展现了一种静心行走中的参悟,「行走」是石晋华创作中最重要的形式,他也因此被称作「一生走笔的行者」。
《生命的寓言》局部
「行走」来源于他17岁就开始的病痛经验,患有第一型糖尿病,迫使他必须时时面对生存的严苛情境,这样特殊的生命经验却让他理解了身体的无常,也意识到身体可以是一工具。
后来他便以身体为工具,综合哲学、美学、艺术形式等面向的考量,执行着自订规则的行为。无论是走笔、走鞋,或持墨钵而行,一次次规律往返的行走中,记录下身体、时间、生命与轮回,行者所行皆为其命,所持皆为其心,艺术家亦在和媒材共同行走的过程中与作品的天命合一。
《走笔 # 103》作品图 局部
自创作初期的素描《走索者》(1986-1989)、《终生计划》,到晚近闻名的《行路人生》、《测量计划》、《走笔系列》、《走铅笔的人》与《行路一百公里》等,多是以不同的面向与形式,以简洁的材料、规律的时间约束与实在的身体行为,以达到石晋华在过程中凝练的艺术性。
《走笔》系列是石晋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铅笔来行走,反朴归真式的走法,是简单的来回拉横线使得走笔的意念更为单纯清楚,在走笔的行为艺术过程中他静心握笔行走并留下痕迹,行走时呼吸急促,模糊不清的喘息声中可以听见类似呓语的口诵经句,使观者更能领略艺术家在当下对苦修作为的忍耐与坚持。
2022年石晋华还于佛陀纪念馆持续《墨行》的创作,这一作品主题源于经典《修行道地经》佛说——一个死囚持一满钵油步行定其生死的故事,石晋华将经文中满钵的油改为「墨汁」,擎钵往复步行于一条白布上。
这「行为艺术」创作利用不同时日进行,每次大约走50分钟左右,大约进行10次得以完成。
石晋华手捧一钵黑墨,在白布上行走,钵内的墨汁每有溢出减少下降就兑入清水补满,然后继续行走到整碗钵成为清水为止。他表示,在这件作品里,「钵」即是心,持钵就是修习持心,先是练心的专注,然后是用上觉醒的心。「墨」,可以象征污染本心的三毒、恶习气。用「水与水瓶」不断给钵注水,象征让心地回归本来清净的面貌。
石晋华认为:“人们大概不曾真正看透生活中的无奈与荒谬,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单调重复的行为和不经思考的行径。如果可以把人生所有的轨迹累积在眼前,我们大概会讶异于生活中充满了一再重复、不具意义、几近荒谬的作为或营求。” 石晋华耗费五年、在十米长的画布上来回走笔一百公里完成的创作《行路一百公里》
「对那一枝笔来说,走笔的那一张纸就是它一生的战场。我没有机会看到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所以铅笔就是我自己生命的缩影。」 ——石晋华自述
如今,石晋华的「走笔人生」嘎然而止,让人痛惜,但他以身体历练、生命感悟出发,如「苦行僧」一般每日不停歇的进行创作,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人生、对存在的省思,学习他不断修正自我心性,他富含佛家与哲学思想的艺术创作,将带着他的理念永存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