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图网前段时间报道,联合国已正式确认世界冥想日(World Meditation Day),呼吁全球民众认识并体验「静坐冥想」。与此同时,以冥想为核心的疗愈类线上、线下服务也快速增长,冥想类的数字产品层出不穷,根据全球健康研究所预计,到2025年,全球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超50万亿人民币。(联合国宣布首个世界冥想日确立,3000亿的冥想市场将迈向50万亿规模?)
足以诱惑人的数字,是否让“冥想”脱离了它的初衷?
冥想的目的是为了集中精神、放松心灵,最终达到对自我意识更清晰的掌控和内心深处的平静。如果有一处可以冥想的空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个冥想之处,不一定是封闭的空间,也不一定需要广阔的地面,也许,它仅仅是一个……木台。
在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顺着森林里的小溪一处转折地,一个直径4米的木材构筑物成为这里的冥想点。
简单的结构,其实是利用一根就近倒下的原木与三条木梁制成的,沉浸在这样的自然中,真是极有禅意的冥想点。
在慕尼黑郊外森林中,隈研吾打造了一座冥想小屋。小屋在葱葱郁郁的树木间显得格外幽静,3厘米宽的木板像树枝一样堆叠起来,自然的融合进广阔的森林中。
在这间小屋里,游客们可以练习瑜伽或者进行冥想。当阳光透过枝叶间的缝隙从天窗透进室内,还能体验到的“komorebi”(木漏れ日)般的效果。
在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中心位置,包裹在一片橡树林中的Windhover冥想中心,成为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解压和重塑自我的场所。
在繁忙的斯坦福大学校园中,它同时发挥着艺术画廊、精神圣地和冥想花园的功能。
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观者可以在室内看到自然环境,在室外看到绘画作品。从橡树林向东,观者即使不进入建筑,也可以看到微微发光的展品,为斯坦福大学的日日夜夜创造出一个精神庇护所。
花园本是熙熙攘攘的地方,但一个小小的礼拜堂却成为花园中的清心冥思之所。
仅可容纳一人的空间,是用1200块红色空心砖围合成,有趣的是,砖块镶嵌于金属结构框架中,但彼此并不粘结,每一块砖都是可以自由移动的个体。这种独特的建造方式使礼拜堂尽显灵活的形式,又维持了稳定的结构。
这样私密的场所、简单的结构和寂静的氛围,给予体验者足够的心灵慰藉。
即使有50万亿的市场,科技产品也只是辅助作用,而在这样的空间里去感受天光、水面,在自己与自己相处的这段时光里,适时地沉默、思考、冥想,才真的更像是一处向内探寻心灵的圣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