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寺庙也能“上云端”,那它会是什么样?祖山木佛博物馆或许能给你答案。它藏身在秦皇岛祖山济心寺的半山腰,却像是“悬浮”在云雾之中,让人一步步走进一个充满未来感的东方哲思空间。
济心寺创建于宋代,座落祖山的半山区,被峰峦围绕又可远眺渤海,气势傲然挺立,是潜修佛法的妙景。2002年,寺庙经复修重建,再形成坐西向东的「三进院」布局,焕然一新。
木佛博物馆就坐落在寺庙建筑群的最后一进,游客可穿越大雄宝殿的回廊,看到立于高台之上的三座大殿,分别为观心阁、药师殿及弥陀殿,即是木佛展陈的场馆。
由于大雄宝殿与木佛博物馆之间有近十米左右的高差,设计团队考虑到两个场域受山势高度差影响,将原先突兀台阶改造成宛如云雾漫延的七层石云台,中后伫立一尊现存的观音石雕像,为访客参观的前序空间,增添仪式感。
设计同时扩大了观音立像所在的休息平台,并将台阶的坡度适当放缓,以便于人的行走与停留。云台以柔美的曲线形态宛如祖山云雾逐层漫延开来,平台之上附有喷雾设施、草坪以及点景松树。当游客穿过不断变幻的水雾之云拾级而上,心情也逐渐平静下来,三座大殿才慢慢显露其真身。
拾级而上可抵博物馆,主殿是一座框架结构的仿宋式建筑,总体宽30米、深16.8米,设两层环廊及楼梯。中间挑空高约20米的地带,置有一座以曼陀罗为概念的椭圆空心佛塔,立体展陈木佛群,七层结构向上收束,亦寓意「圣贤与功德,汇聚于宇宙」,创造可观、可游的当代精神性场所。
要说到镇寺之宝,必数「香樟木佛」。香樟木佛的来历颇有渊源,原是日本收藏家赴浙江东阳订制,后经数十年辗转获制作者重新购回,并决定将其落户在祖山济心寺安置。
佛塔首层以6米高的四面千手观音的坐像为中心,周边错叠环绕30尊观音化身立像。结合佛像的尺度和位置设置了特定的佛龛——拱洞开口,以及由塔身延伸出的花瓣形底座来承托木佛。
佛塔在五至七层集中展示圣观音造像。第五层中心位置为两尊圣观音的坐像。为了突出中心感和悬空感,设计采用张弦梁结构,并辅以莲花座等装饰杆件,在塔身内部形成一层涟漪扩散的景观。
最小的圣观音像被置于第六、七层,匹配制作了枝叶般的金属支架展陈。塔的顶端结束于层层褪晕的光线。至此,当游人于塔内驻足观赏,如花瓣般的佛座层层汇集于顶端的一处光明,万象森列、圆融有序,构建出崇高、无尽、深远的禅境。
佛塔也催生了转塔这一具备祈福意味的环游路径。将已有建筑改造为首层、夹层环廊和顶层三个可以供人游走的平台,形成立体环游路径。首层塔身外侧书写有金刚经,可在转塔过程中细细品味。同时在首层大殿左右两侧设置了6尊观音化身立像供人祭拜。原有楼梯被适当的改造,将游人引向顶层。
设计围绕流线设置五处投影,分别展示观音手势、观音四大修行地等内容,进一步丰富游客的观览体验。顶层为11米高的环形平台,这里是最高点,可以俯瞰远山。
为了推动公共教育,两侧的耳殿又定为讲经堂,设计利用了耳殿建筑近 11 米的高度特点,在靠近天花的位置悬置四面发光经文金属板,并利用镜面反射材料进一步拔高了空间,营造出亦真亦幻、颇具未来感的艺术空间氛围,以良好的声光环境,让人可藉静思、冥想,回归内心。
改造之后的博物馆成为传统寺庙功能的补充,在这里,人们可以祈福静心,可以观赏雕刻艺术,也可以冥想禅修,感知中华文化的智慧和哲学。新的空间以当代全新的方式诠释了佛文化艺术的精神魅力,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多层次的寺庙游览体验,让人们沉浸其中,游历、静思、冥想,回顾自己的内心世界。 (图源:© 建筑营设计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