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佛陀的禅定遇见古罗马的肌肉……泰国Top艺术家创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神思交锋
纳提·尤塔瑞(Natee Utarit),这位泰国Top 100艺术家,是当代东南亚艺坛中一位极具辨识度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横跨国际顶级展场,从伦敦、柏林到大阪,他的画作总能带来强烈的冲击与深刻的思考。
Natee尤其擅长解构和重构西方古典艺术与东方佛教图像,但这位艺术大师如何平衡高超的西画技巧与东方禅思?答案藏在他的「日日精进」与「定安内心」之中。
1970年,Natee出生于曼谷的一个普通家庭,艺术之路始于艰辛。在没有网络、资源欠缺的年代,他将每日生活费省下来,只为购买二手艺术杂志,自学英文,翻读字典,查找记诵,培养外语能力。
这种对西方文化学习的迫切,迫使他以极高的「精确」标准进行创作。他珍惜每一管油料,动笔前须缜密计划,专注当下,对他而言只有当下,才是最好的创作状态。
受到西方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影响,Natee在构图和写实技巧上,展现出与西方大师比肩的「技术精湛性」。但他将这些「外来」的艺术语言,转化为表达泰国本土社会与文化身份的载体。
这种「精进」的态度,成就了他能将复杂的社会批判和文化隐喻,精致地嵌入每一幅作品中。
Natee 的艺术哲学与其个人的佛教修行密不可分。他笃行规律生活,每天如一。
他分享自己的日常: 「7:00 – 14:00创作; 14:00-19:00 处理对外事宜; 19:00-21:00 禅修打坐,我很重视打坐,对我来说那是一天最放松、舒服的时间,遇到念头干扰时,我都会对它说 Hi, I Know, Bye。」
打坐能沈淀杂乱的念头,使思考变得透彻,不仅帮助他在决策时更加果断,同时也让他遇到挫败时能用稳定的心淡然处之。
这种内在力量,直接反映在Natee的艺术创作中,尤其是在他著名的《Déjà vu》系列中。
这个系列的创作灵感,源于他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看到古希腊罗马躯干雕塑时产生的强烈「既视感」——它们的姿态与佛像惊人相似。
Natee认为:「每个世代的偏好与特质都不同,但是一切都有自己的周期与循环,过程中一定会有其相似性。」
这同时引发了他对东西方文化核心关系的深刻质问:如果佛陀先于西方文明到达欧洲,历史会如何改写?
他的佛像作品,如《The Arahant》(阿罗汉)或将佛陀形象与哥特式教堂、涂鸦并置的创作,便是这种「假设性叙事」的体现。
它们探讨了佛教精神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如何寻找自己的本土价值和文化身份。
对Natee而言,专业不仅是技艺,更是精神状态。他强调透过反思来灭除自傲之心,保持谦卑:
「反省能灭除人的自傲之心,我在艺术界可能有所成就,但出了展场,我也是买菜要排队的普通人,每人都有亮点,值得被公平善待。我喜欢跟不同领域的人交流,这让我明白自己还能怎么改善。」
这种对平等的敬重,与他对「生死无常」的觉悟紧密相关。他的劝告既是对艺术家的鼓励,也是对每一个人的提醒:
「生死无常,人生最重要是没有后悔,如果有想做的事,现在就去做,不要等待。爱要及时,艺术创作也是。」
纳提·尤塔瑞的作品,最终超越了单纯的绘画范畴,成为一种对人类文明的宏大提问。他的佛像不再仅是宗教符号,而是承载着跨越时空、文化对话的哲学载体,提醒着我们在快速变迁的当代,别忘了回归内心,以谦卑与精进,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锚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