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魂建筑师Doshi遗作太绝了!将梦境化身盘绕的“蛇形静修所”,让焦虑瞬间清零!
在德国的Vitra Campus,这片汇聚了Frank Gehry、扎哈·哈迪德、安藤忠雄等建筑巨匠作品的“建筑博物馆”,近期又迎来了一件充满诗意和哲学深度的巨作:印度建筑大师 Balkrishna Doshi(1923-2023)的遗作 “Doshi Retreat”。
这座红棕色的蛇形建筑,坐落在安藤忠雄的清水模建筑旁,不仅是 Doshi 首件在印度以外完成的作品,更是他将东方灵性与现代主义融合的建筑哲思的最终体现。
作为印度现代建筑的重要推手,Doshi 早年曾与两位现代主义大师——勒·柯比意(Le Corbusier)和路易·康(Louis Kahn)共事。他从他们身上汲取了严谨的理性精神和结构美学,但始终致力于将其“在地化”。
Doshi 的设计总带着一种温度,他认为空间应该服务于人,能够被感受、被呼吸,而不只是展示结构的技巧或形式上的创造。
2018 年,Doshi 成为首位获得普立兹克建筑奖的印度建筑师,评审团赞誉他「始终创造出严谨而真诚的建筑」,并肯定他对社会与教育的深刻关怀。
从洞穴状的地下美术馆 Amdavad ni Gufa,到为8万名弱势社群设计的 Aranya 社会住宅,再到融合学习与自然的 IIM 班加罗尔校园,Doshi 的作品总是质朴、低调,以人为本、对环境体贴关照。
「Doshi Retreat」的诞生,源于 Vitra 前董事长夫妇在印度太阳神庙的一次灵性体验。他们深受神龛的静谧氛围感动,继而邀请 Doshi 在 Vitra Campus 设计一座能启发沉思与灵性的冥想空间。
Doshi 将此视为一次探索精神性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尝试。正如他的孙女、建筑师 Khushnu Panthaki Hoof 所回忆,设计的灵感源于 Doshi 的一个梦境:
“梦中有两条交缠的眼镜蛇,彼此盘绕、流动。那梦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召唤,后来演变成文字叙事与手绘草图,成为设计的出发点。”
这蜿蜒交错的路径,不仅具象化了梦境,更暗含了印度哲学中 “昆达里尼(Kundalini)” 的概念——意指“盘绕的能量”,象征着人类生命深处潜藏的灵性力量。路径的起伏与下沉,正是意识从现实表层走向内在觉醒的隐喻。
在 Doshi 离世后,由 Panthaki Hoof 与其丈夫 Sönke Hoof 共同创立的 Studio Sangath 事务所,负责与 Vitra 团队合作完成此遗作。
这座静修所的体验,是“行走”与“停驻”的有机结合。
建筑主体采用具耐候特性的低碳回收再生钢材 XCarb® 制成。这种红棕色的金属表面将随时间氧化,愈发深沉,与周围地景融为一体。
蛇形通道低矮且下沉,行走其中,视线与草丛或树梢齐平,营造出一种身体与空间一同“沉淀”的感官体验。
行进间,地面隐藏的音响系统也会播放锣与长笛声,轻柔的声波引导着访客前往核心:那座被水、声音与光影包覆的冥想室。
穿过狭窄的拱形隧道后,会进入一个凹形环状空间,中央悬挂一面铜锣,两侧设有半环状石凳。
上方的天花板则以手工锤制的黄铜打造,浮现出旋绕的曼陀罗纹样,象征能量的流动与循环,其边缘留有细缝,使阳光、空气与雨滴得以穿透,让人感受到时间与自然的共在。
当铜锣被敲响,声波在金属结构间回荡,与人的呼吸和心跳交织,声音抹去了人与建筑的界线,让身体与结构形成一种“共振”。
在当下这个充满对立和躁动不安的世界,“Doshi Retreat”不只是一个建筑,它是一个邀请:邀请人们有意识地放缓、走进这条盘绕的小径,最终需要付出时间才能抵达冥想核心。
Doshi 的遗作在 Vitra Campus 的落地,完成了他一生的建筑追求:为人类提供一个可以回望自身、寻得内心宁静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