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6 18:04 | 發佈者: 梦旅人
近期随着“寺庙”热度疯涨,网友开始调侃这届年轻人: 在“上班”与“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 在“求人”与“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 …… ![]() 虽然看似有些玩笑,但事实证明寺庙旅游确实越来越受年轻人偏爱。据调查显示,2023年2月以来,预订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而其中大部分年轻人更喜欢去寺庙喝咖啡。 ![]() 永福寺:喝“慈杯”结善缘 拥有1600年历史的永福寺几乎每日被挤爆,成为大学生“打卡必选项”,只因为他们宁愿排队一小时也要买到一杯“慈杯”咖啡。 ![]() 图源:小红书用户@许益 这个“慈杯”,可以真正称得上是杭州第一家开在寺庙里的咖啡店了。它还有个让你无法拒绝的它的slogan,那就是“喝一杯咖啡,结一次善缘”。 连点杯也很随缘——或者说“咖啡盲盒”,以求签的方式选择咖啡类型,抽到啥就喝啥,反正喝什么,都随缘。 ![]() 图源:微信公众号@杭州旅游 “慈杯”店面并不大,店内也没有座位,只在门口放了两小张桌子和几个坐垫,大部分的店面属于文创周边。 有意思的是,除了店名带着禅意,连里面的咖啡名字都很佛系,它们是:涤烦、停雪、欢喜、禅初、墨白、听山语,分别对应着美式、拿铁、摩卡、生椰奶拿铁、焦糖玛奇朵和抹茶拿铁。 ![]() 图源:微信公众号@周柚 现在这家咖啡店已经成为了网红店,在千年古寺里喝着咖啡,净化心灵,着实不错。 龙兴寺:在千佛塔下 “见佛” “龙兴寺”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它始建于唐朝,既是台州的官寺也是首寺,更是日本佛教天台宗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 图源:小红书@大拿拿拿拿起来 如今在浙江仅有的两座元代古塔之一——龙兴寺千佛塔下,竟然开出一家独具特色的咖啡小馆“见佛”。 ![]() 图源:小红书@2U 店面不大,但木制小屋禅意十足,庙檐下散乱叠着蒲团,给客人静坐之用。 门店仅有四款特调咖啡:三千尺、千佛塔下、暮天钟响、巾山日出。具体想喝哪款,全靠摇签决定。 ![]() ![]() 图源:小红书@2U 四个名字,贴合四个场景,四种口味,让人回味无穷。 闹市里来杯“人间净土” 其实“寺院咖啡店”在日本也由来已久,最初是指在寺院里常设的喝茶休息的“开放式凉台”,后来为了让寺院的服务体验更好,一些寺院开始设置室内“咖啡角”,或者定期在寺院内举行“寺院咖啡店”活动。 ![]() 比如开在闹市的“tera café信行寺咖啡店”,就位于以小资情调而闻名的东京代官山地区。 ![]() 咖啡店11点开门,22点打烊,由9个和尚轮流值班,菜单上的餐点都是选用僧人自产的稻米,讲究使用发酵食品、酵素、麴子等,菜单上有许多养生食品,还有以“寺院咖啡限定”的餐品。 ![]() ![]() 为使民众增进对佛教的理解,tera café开办了诸如“佛教入门”、“佛教杂学”等佛教讲座,还推出“佛教礼拜”、“首次抄写经书”、“制作念珠手串”等实践体验活动,甚至还有“用英语学佛教”的活动。 每月还有若干日期和时段是面向顾客的“烦恼咨询”时间。 ![]() ![]() 根据店内餐饮消费金额和参加活动次数的不同,顾客可以具有“行者”、“菩萨”、“等觉”和“妙觉”等会员资格。 会员消费享受优惠,视资格不同还可获得与主持和僧侣谈话、参加抄写经文、游览寺院的机会。 ![]() 佛图观:咖啡好喝,路不好走 寺庙咖啡火热,是寺庙旅游的新时代变化,一定程度也是疫情之后,人们对感官与精神层面追求的象征。但为了追求一杯“大慈大悲”要去排队两小时,佛图网认为这大可不必,咖啡再好喝,还是要还佛门一片净土。 ![]() 当然随着九零后、零零后对寺庙的涌入,这种体验经济下的寺庙旅游商业化也日益凸显,一方面来说对寺庙发展是机缘,但同时也是非常大的考验,毕竟随着社会经济和状况的改变,寺院商业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倾向已经显现,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少,寺院“去商业化”的讨论一直未停歇。 但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寺院若要发展必然需要独立良好运转,所以很多寺院在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社会过程中找到一种平衡,比如像台湾寺院将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制度,而日本则以家族形式经营发展,发展业态的模式也不尽相同,有文创型、科技型、艺术型、传统文化型等等,都很好的将“商业化”的部分进行转化,而使得寺院有了更好的发展。 寺院经济是一个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环境和不断制度化的过程,在新时代,寺庙需要把握好宗教角色与商业化平衡,这也将是在科技环境和体验经济下寺庙要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