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30 08:40 | 發佈者: lffgg
![]() 专题导读 跟著善念往下走,世界就會更好一些,這是童話所止於的美好。而現實裡棘手的情況卻是在善念升起之後才接踵而來,我們的善念要去向哪裡?越來越多組織、企業身體力行地投入到公益事業的實踐中,他們從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出發,在感性的善念背後投注了更多的自律、經營與目標管理…… 策划/佛圖網 编辑/方方公益資訊 隨著NGO組織的日漸增多,公益的模式也逐漸豐富起來,慈善或公益已不局限於捐钱給物,国内外的很多案例的做法都给我们以借鉴。 公益在行動 編譯_何靜芝/《覺·得》編輯部 十歲的Su Bo拍攝了奶奶在租來的屋子裡磨豆漿的照片 上初中的Tang Mingfang拍攝的是她五歲的弟弟,弟弟還在上學前班。姐弟倆每週末才能見面 照片中Wang Jiaxiang外婆家在地震中倒掉的房子,現在外婆已近搬進了新居 Yuan Hui拍下正在奔跑的哥哥,想從中找到13歲的哥哥為什麼跑得這麼快,不過他好像並沒找到答案 12歲的Zhao Lei拍攝的是一個陌生人,他覺得她臉上快樂的表情很動人
汶川地震2年後,美國紅十字會在當地組織一個兒童攝影比賽,孩子們使用主辦方分發的即拍相機記錄著震後的生活片段。從倒塌的房子到建築工人,從親朋好友的形象到洗碗的奶奶,充滿了生活氣息……(瀏覽全部內容)
公益範本
我們的善念要去向哪裡,許多國際NGO組織已呈現了可供人借鑒參考的模式:六年來,妹仔的“夢幻島”收容著不同年齡不同程度精神障礙、學習障礙者、她始終以平常心堅持著自己的善愛與信念;十年來,公益旅行家儲士瑩先生在全世界奔走外,更致力於讓更多人能夠體驗到公益旅行的美好;十三年後,跟隨法師重回尼泊爾村莊的大慈悲基金會志工,以更實際的方式幫助山區孩子念完小學;成立於1980年的美國Make a Wish基金會在全世界有36個會員國,是一個為重癥病童實現哪怕最細小最平凡夢想的機構……
妹仔的夢幻島 文/宜君、月惠 六年来,收容着小至六岁、老至六十岁,不同程度的智能低下、被亲人性侵、恶意抛弃,有着多重精神障碍、学习障碍者的梦幻岛,不同于一般的养护机构,它合乎人性,依个人意愿各司其职,赏罚分明却又给申诉空间……(瀏覽全部內容)
变出一场公益旅行 文/储士莹 让外界有机会首次亲自接触农场的成果,透过与当地农民肢体的劳动,唤醒沉睡的善念,体验有机生活的丰饶,让无论是身经百战的NGO工作者,还是梦想跨出行动的上班族,都能体验一生难得一次的公益旅行……(瀏覽全部內容)
愛在尼泊爾 撰文/劉華玲 張紫琳(大慈悲基金會志工) 攝影/劉華玲 常會想起十三年前,曾跟隨南傳法師到尼泊爾朝聖的情景。那時我在心裡深深地許下願望:一定要再回去尼泊爾!十三年後,在緣分的牽引召喚之下,我真的實現了夢想,再度踏上尼泊爾這塊土地。這一次我身負新的任務,和巴楚阿穹仁波切走進山裡的村莊,給山區裡的家庭帶來溫暖的幫助……(瀏覽全部內容)
揮動天使棒Make A Wish 文/貝瑪張 每個人在生命裡,或多或少都曾體驗過夢想成真的滋味。可能是考了一百分,可能是得到夢寐以求的東西,可能是實現出國遊學的夢想。不論那個心願有多細小、多平凡,但實現夢想的那一刻還是會感到無比的興奮與快樂。美國喜願基金會(Make-A-Wish Foundation)就是這樣一个为重症病童实现梦想的机构……(瀏覽全部內容) 南普陀寺:“今菩萨行”的公益典范 文/邓子美、王佳 (摘自《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运作模式调查》) 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年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第一家政府民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佛教慈善机构,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创始会员和特邀理事。自成立以来,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秉承 “勿忘世上苦人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济世,造福人群”的理念,面向全国开展慈善活动,进行布施救助。到目前为止,慈善事业基金会已成立了“慈善处”“佛经流通处”、“义诊院”等机构,在关怀优秀教师、资助失学儿童帮助特困户、残疾人、孤儿和孤寡老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瀏覽全部內容)
靈鷲山的公益生活理念——緬甸湘省的另一種生活 文/淨念法師 在一個被世界經濟制裁的國家裡,這些生活的善念,很容易被世界忽略。而對長期消耗地球、嚴重分裂的全球化經濟現象,我們不正需要一個溫和的、有耐心的過程,以舒緩放任的全球脫序,重建美麗的生活天地……(瀏覽全部內容)
延伸閱讀
淨空法師說:慈善的救助是提供近利,而給予智慧與謀生的技能才是遠利,是最徹底的救濟;辦醫院能夠救治的是小病,而迷在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中則是更亟需救治的心患大病……(瀏覽全部內容)
「國際入世佛教協會」:全球草根佛教運動 文 / 游祥洲 「入世佛教」是當代全球佛教的主流思潮。 「入世佛教」一詞是英文Engaged Buddhism的中譯。最早提出這個英文名詞的人是越南的一行禪師( Ven. Thich Nhat Hanh )。一行禪師早期受到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理念的影響,認為佛教不能脫離現實社會,而應該切入社會的需求,因此用Engaged Buddhism這個名詞來呼應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理念……(瀏覽全部內容) 佛教與慈善:佛教慈善事業的兩大優勢 文/陳星橋 佛教是一個特別講因果、重倫理、修慈悲、非暴力、求出世解脫的宗教。她傳入中國兩千多年來,與以重倫理、尚仁義、講忠孝、謀三立(立德立名立功)的儒家和重修身養性、講自然和諧的道家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有機地結合,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與民族心理的形成,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浏览全部内容)
心淨則國土淨——佛教思想與生態哲學 文/林朝成 臺灣戰後50年來的佛教環保思想一直傾向于傳統的護生和惜福,隨著西方知識界“環境範型”思想的傳入,佛教界很多人開始從生態角度對傳統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開始反思,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生態與環保都不只是科技問題,而是人文問題,或是決策的問題,並含有價值觀和信念。佛教戒律與環保生活法則的比較,環保必須落實於生活,其所提供的生活法則,大都合乎戒律所規定者,尤其是菩薩戒,更可給從事環保以資源和啟發,而佛教傳統的生態理論,也可以吸收新的“環境範型”理論的某些成份,完成佛法的自我更新……(瀏覽全部內容)
專題結語 夢想是一種責任,當每個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在黑暗之中發出一束光時,黎明的來臨就會更近一些,許多先行者開創出有別于傳統施與受的公益模式。這個世界會好的,不是靠廉價的同情,不是靠心血來潮的慈善,而是靠完備成熟且永序運轉的良性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