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逃避更有用!《怪奇宝贝》用奇幻故事教你与情绪和平共处
「失去」的伤痛,并不会随着时间自动痊愈,更不能靠「遗忘」来抹去痕迹。2025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怪奇宝贝》(Sketch)以奇幻寓言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家庭如何面对丧亲之痛的故事,精准触及我们最深的心灵困境。
电影用一则奇幻寓言探问「如何与悲伤共处」:一座神祕的池塘、一本素描簿,以及从画中走出的怪兽。
影片中,父亲泰勒在妻子离世后,选择抹去家中所有关于妻子的痕迹。这种本能地逃避痛苦,殊不知本身会制造更多痛苦。生命的本质是“苦”,而苦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无常的抗拒。
然而,儿子杰克、女儿安珀看到的只是若无其事的父亲。他们感受到是冷漠与疏离,只能各自消化哀伤。泰勒本想保护孩子,却无意间筑起屏障,让自己与孩子更显孤单。
杰克最先发现池塘的秘密:它能修复破碎的物品,甚至治愈伤口。他因此怀抱一丝几近疯狂的期待——池塘是否也能让妈妈复活?
与此同时,安珀的素描簿意外落入池塘,画里面的怪兽从神秘池塘中跃出,成为可见的实体。这似乎在印证着孩子们未处理的情绪并不会消失,而是会以各种形式影响他们的生活。
安珀从小就爱涂鸦,她的素描簿里满是怪兽:有的满口尖牙,有的庞大笨拙,有的眼神空洞,却带有极大杀伤力。
这些怪兽正是安珀内心愤怒、孤独和悲伤的投射,只有当这些情绪被正视和接纳,它们才能从破坏性能量转化为生命成长的养分。即便她明白,妈妈不会回来,但至少,她能透过创造「命名」黑暗,赋予情绪一个容身之处。
电影的后半段,一家人终于消灭了怪兽,最终实现了和解。但这不是因为伤痛消失,而是因为一家人终于愿意彼此敞开:承认失去的痛依旧存在,承认思念从未减轻。原来,可怕的不是悲伤本身,而是压抑、否认与孤独。当痛苦被说出、眼泪被分享,黑暗便失去了尖牙。
池塘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们对「修复」的渴望,也照见我们心底的恐惧。它象征着生命中无法逃避的「无常」:所有拥有,终将面对失去。
对杰克来说,它象征修补的可能;对安珀而言,它是情绪的出口;也或许,它就是悲伤本身──生命中无可逃避、无法否认的存在,而人唯有直视它,才能发现承载的力量远比想象更深。
人世间最难承受的,莫过于「失去」:失去至亲、失去依靠、失去健康……心仿佛被撕裂,难以缝合。我们常误把「坚强」当作修行,以为不哭、不说、不念,才是信念。可实际上,佛陀教导的智慧并非「否认痛苦」,而是「观照痛苦」。
在观照中,哀伤不是信心的敌人,而是生命修行的老师。它提醒我们:无常是真实的,失去是真实的,但同时,慈悲与陪伴也同样真实。
《怪奇宝贝》告诉我们:怪兽并不可怕,它们只是心念的化身。只要我们愿意看见、拥抱并分享,黑暗终将失去獠牙。
而悲伤也不是需要消灭的敌人,而是通往内在智慧的向导。正如电影中的池塘,它既可能释放怪兽,也具有修复的力量——我们的内心也是如此。
「直心是道场。」当我们不再逃避,便能在眼泪中体会到陪伴的温度,在失去中感受存在的真实。《怪奇宝贝》提醒我们:唯有勇敢潜入内心的池塘,直面那些画出来的怪兽,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悲伤的礼物,在生命的残缺中,看见圆满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