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9-6 18:26 | 發佈者: 梦旅人
薯片盒装完薯片还能干什么? Pringles创始人Dr Fredric Baur的要求让人震惊!他叮嘱亲人将他的骨灰装进薯片盒子里,还特别要求——要原味的。 ![]() 网络示意图 这个要求听起来确实挺酷的,似乎将死亡看的云淡风轻,但实际上谈及死亡我们多数人总选择避而不谈,这也让在世的人与离开的人之间的连结越来越淡。 可如何连结才能看起既平淡又深刻呢?不妨考虑下“骨灰盒”。
来自洛杉矶的旅游摄影师 Marianna Jamadi,曾因工作原因游历世界各地,认识了不同文化、种族面对死亡的态度,也使她对死亡产生了新的看法。 ![]() 当她因为找不到适合存放亲人骨灰的容器而陷入苦恼时,让她冒出一个想法—— 「或许,亲人的离开可以不要那么的严肃。有没有可能让祂们化作另一种形式,继续陪伴想要纪念他的人?」 ![]() ![]() 于是她与墨西哥的陶器工作室 Menat Studio 一同合作,创作了一系列美丽的骨灰坛,并取名为「KUNOKAIKU」,KUNO 引用自印尼文中「古老」的意思,KAIKU 则在芬兰文中有「回声」之意,以此来缅怀 Marianna Jamadi 离世的父母。 ![]() KUNOKAIKU 的外观设计与使用的材质灵感来自大自然,宛如鹅卵石般质朴的外型,与温润的陶土触感和纯净的釉料,它们能无违和地融入现代的居家摆设当中。 ![]() ![]() KUNOKAIKU功能多元,既可以作为骨灰坛来纪念亲人,也能作为花器,还可以是烛台或是陈架上的装饰品,这让死亡与失去不再充满禁忌。 ![]() ![]() 接下来 Marianna Jamadi 也计划和多位艺术家合作,推出特别版的骨灰坛,透过异材质的结合,让骨灰坛的样态更丰富、选择更多元。
西班牙设计师Bios Incube与Marianna Jamadi的想法一样,他认为骨灰盒还可以发挥更多作用来让人表达纪念。所以他贯彻了“复得返自然”这一精神,将生命以绿植的形式进行繁衍。 ![]() 他将骨灰盒内层设计为一个可供降解的容器,用户可以选择育苗进行播种,栽出一棵真正的“生命树”。 ![]()
韩国设计师Jaeyong LEE的作品“remember”乍一看有点像扫地机器人,实际上别有巧思。 ![]() 其外观能根据外部的季节和天气进行改变,同时在侧面按时间记录了逝者从出生到辞世的关键节点。意指即使生命的余烬被装进容器,也可以感受四时更替、时间流转,非常富有人情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设计师还提出更加先进的想法,比如设计与加湿器、烘干机等小家电并无二致的骨灰盒,通过触发按钮,可以展现故人的全息投影,让其音容笑貌得以留存下来。 ![]() 虽然这个设计还在概念中,但从设计效果来看,这一方式似乎更能代表未来生命延续的理念,这一设计对传统死亡观念也有了消解。
中国设计师杨万里的作品“云系列”灵感来源于顾城的一首诗。以这个作品为代表的设计理念在于消解传统概念里不议鬼神、不直面死亡本身的观念。 他将骨灰盒设计成了一片云朵的形状,在云朵的上方,印着逝者的名称和在世时间。整个线条柔和,周身洁白,较之惯常的惨淡更带有一层圣洁的意味,由此给予在世者以留恋与慰藉。 把骨灰放薯片盒也许只是开玩笑,但关于骨灰盒的这些设计,却让人通过有形的物品减缓了悲伤。 如何处理自己的遗骸,实质上是一个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这些骨灰盒的设计,也是希望能够透过情感的投射,让纪念的人与被纪念的人能够持续保有无形的互动与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