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0 08:40 | 發佈者: lffgg
![]() 专题导读
佛教千百年來的弘揚,始終遵循契理契機的原則。如今,整個社會都已進入現代化進程,現代生活方式代替了傳統生活方式。許多佛教法師開始運用現代化的媒體等手段弘法利生。 在這一進程當中,傳統作為僧人“息心所棲”寺廟形制也悄然發生變化。 策划/佛圖網 编辑/孙小 佛寺點擊 現代佛寺建築盤點 「静思」是证严上人现出家相前自取的名字;「精舍」则是修行人清修的道场。静思精舍,是慈济功德会的发祥地,慈济人称之为「心灵故乡」,也是慈济世界的源头活水。
慈济建筑中的空间简约,有佛家「空」的概念。
干净的环境、安静的空间、良好的迴音设计、随时可改变隔间大小的活动式拉门、SRC的防震钢骨、安全的消防设备、体贴的无障碍设施等,慈济的空间功能完备,极具人性化。
在建材方面,慈济使用的都是天然的石子、木头,不添加人工的色彩;在採光通风方面,慈济喜欢多开门窗,以引进自然的阳光和凉风,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在环保方面,慈济做雨水回收、不用水泥而用透气的连锁砖以及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等,因此慈济的建筑可说是建筑界中的无印良品,与大地共生共息。
慈济的建筑不但重视环境科学,也重视人文精神;既重「质」,也重「文」,真可说是建筑中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
“法门寺合十舍利塔”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策划设计,呈双手合十状,塔高一百四十八米,相当于五十层楼高,中间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宝塔型建筑,舍利塔前面有一条长达一千五百米的“佛光大道”,两旁用花岗石雕刻巨大的佛像。
典型案例 本福寺水御堂
曹溪宗传统佛教中心 译/王蔚蔚 编/morphine
韩国曹溪宗传统佛教中心于2008年12月建立,位于韩国公州麻谷寺附近。是一组融宗教、教育、研究、寄宿及辅助设施为一体的建筑,旨在促进传统宗教与艺术的商业用途。建筑外形并非传统寺院建筑的形制,而是追求的是简约和空灵的意境,使用最少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上面什么装饰也没有,只有被漆成黑色的木材原生态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朴实却不失温暖……(浏览全文内容)
闹市听梵音:新型都市中的现代佛教空间 文/顾俪颖 图/上趣建筑
2008年山东兖州市的宋代古塔兴隆塔下地宫发现了佛舍利及随祀的金瓶、银棺、石柩等国家一级文物,在僧俗两从引起很大关注,兖州市政府契此因缘展开了兴隆文化园项目。2010年9月兖州兴隆文化园东区体验中心(一期)动工,这是一个以佛教文化概念为主导,现代风格的宗教文化建筑群。该文化园的另外两个区域是发现佛舍利的兴隆塔附近的寺院核心区与地处城市边缘的湿地修行中心。这“一园三区”的概念由著名佛教艺术家宓雄先生(上趣建筑设计艺术总监)提出并做总体规划,一方面三个区域与佛陀法身、报身、化身一体的精神内涵相契,另一方面也为正处于城市转型期的兖州提供了全新的城市定位视角。 体验中心的建筑在着重表现佛陀文化主题的同时,也没有忽视人(市民、游客)在建筑或空间之间穿行的感觉,作为适合现代人公共生活需求与审美习惯的宗教建筑,他们更努力建立与人们心灵上的联系……(浏览全文内容) 专题结语
佛法是进行式,一味因循古制未必便是如法,在佛教传播途径和修行方式皆发生改变的今天,作为僧人生活和弘法场所的寺庙应当如何融合时代特征与传统元素,功能完备又不离佛法本义,形制现代却如理如法,是时下许多艺术家和建筑师念兹在兹的问题。
|